李贽的意思
李贽
词语李贽
拼音lǐ zhì
李贽基本意思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意思精修版
-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 李贽(1527~1601)号卓吾,又号笃吾,明福建泉州晋江人。李贽个性倔强,落落寡合,不受管束;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福建乡试举人,后以道远,未再应考。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万历八年(1580)辞去姚安知府后,定居湖北黄安,依友人耿定理生活;耿定理死后,移居麻城龙湖,筑芝佛院以居,有僧人无念等供奉其生活。 李贽在龙湖隐居二十年,平日喜接引人,来问学者,无论缁白,披心酬对;其他时间一面读书,一面着述,他的着作大部分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包括〔焚书〕、〔藏书〕、〔续藏书〕、〔易因〕等。 李贽在南京时,认识了王畿(龙谿)、罗汝芳(近溪),对之极为推崇;又与焦竑结交,友谊甚笃。他的老师为王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心斋的儿子,他的学术传承应属泰州学派。 好友何心隐被杀,李贽极为伤心,写了〔何心隐论〕一文,极力替他伸冤;并怪罪耿定向,因为怕连累,未加援救,批评耿定向是假道学,平常喜欢说理讲学,为世道要有「不容己」的精神,但在救何心隐这件事上,畏首畏尾,不敢沾手,使耿定向极为难堪,于是散布谣言,毁谤李贽,并派人拆毁芝佛院,将李贽驱逐出境。 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贽由友人陪同,离开麻城到北通州马经纶家居住;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捕李贽入狱;李贽在狱中用剃刀自刎,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七十五岁。 在李贽的着作中,用讽刺的笔调,嘲讽圣人,批评儒家经典及先儒之教;他认为六经、〔论〕、〔孟〕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有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的因病发药,不是万世之至论。他把往圣的垂训、先儒的传注、家庭学校的诲诫、世俗的认识,认为都是一种朦胧的不清醒的沿袭,一世之人,都是有目无所用的瞎子。 他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倡纯正的童心;他认为道学家抬出道统说,无非显示他们的「好自尊大」,实质上是一种捏造和对古人的诬蔑;他认为荀卿较孟子的思想更为通达而不迂,因此荀卿的地位应该排在孟子之前。他说:「道学家自鸣清高,实际志在高官厚禄。有的道学家能写几句诗,就自称山人,有的不会写诗,会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他们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又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同狗彘然也。夫世之不讲道学而致荣华富贵者不少也,何必讲道学而后为富贵之资也?此无他,不待讲道学而自富贵者,其人盖有学有才,有为有守,虽欲不与之富贵不可得也。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圣人讲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 李贽在〔焚书〕卷四中又指出:「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以为杂念不起,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其稍学奸诈者,又搀入良知讲席,以阴博高官,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诿,以为能明哲。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故临时无人可用。」 李贽对当时道学的批判是全面的,他指出一般人对圣人的迷信,经典的缺陷,道统说的虚构,道学家的虚伪、丑恶、无用。他被当时的统治阶层目为异端,惑世诬民,因而遭受到必欲杀之而后快的厄运。 李贽贬斥儒家而推奖诸子,对受人唾骂的谯周、冯道,他替他们翻案,表彰他们「救民的苦心」。他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黄老也可,申韩也可,苏张也可,孙吴也可,他们总都各有其用,不像儒家欺世盗名,空谈心性。 李贽不像一般道学家把世人都要限定在一条路上,尤其是他对张居正(江陵)极为推崇。张居正杀何心隐,李贽极为痛心,他所以和耿定向(天台)绝交,其根源就在耿定向没有向张居正说情,救援何心隐;然而他对张居正却极为尊重,如他在〔答邓明府〕函中指出:「何公布衣之杰也,故有杀身之祸;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不论其败而论其成,不迫其迹而原其心,不责其过而赏其功,则二老者,皆吾师也。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因宠之私者比也。」李贽认为张居正和何心隐,都非俗流,都是豪杰,都可奉为师表。张居正虽反对讲学,但其伟大不可及处不容因此而埋没。对何心隐之死,李贽颇为张居正出脱,他骂那班杀心隐以媚江陵者为非人。至于张居正本人,根本未把心隐放在眼里,何尝必欲杀他呢?他这种冤心隐而不恨江陵,强调公是公非、公好公恶的见识度量,实非一般道学家所能及。 李贽崇尚事功,所以他称赞江陵,称赞管仲,他骂董仲舒是章句腐儒,反对他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李贽这种翻天覆地、独具己见、崇尚自由、狂放不羁的精神,在中国近古思想史上,自有其历史评价。--作者:程运
拆词解释
李:姓。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小乔木。叶互生,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叶缘呈锯齿状。春天开白花。果实亦称「李」。为圆卵形,熟时为红紫色或黄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饯。 △李子 ◎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植物名...
贽:◎贽 贄 zhì 〈名〉 (1)(形声。从贝,执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同本义 [gift (presented to a senior at one’s fi...
使用场景
- 李贽藏书pdf
- 李贽赞扬真忠义真好汉
- 独坐李贽 熏的妙处
- 李贽读书乐引翻译
- 李贽 藏书 续藏书
- 李贽死于什么时期
- 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
- 李贽 明朝那些事儿
- 对李贽男女平等的评价
- 中华书局出版李贽的著作
- 李贽童心说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
- 李贽认为水浒中
- 李贽清斋野老什么 意思
- 忠义水浒传序 李贽译文
- 李贽悲剧的社会因素
- 李贽寒能折胶的白话文
- 李贽提出男女平等
- 李贽 儒学的新型流派
- 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李贽同音词利趾吏治立治立制励志吏秩吏职立志理值礼贽丽质礼治礼志理职礼秩厉直历职礼职厘秩礼制礼至狸制理智离志厘治离枝厉鸷理知厉志理直理至荔枝理致离职历指理治莅止欐枝离支例直俪祉莅职荔支砺志戾止
- 李清照
◎ 李清照 Lǐ Qīngzhào[Li Qingzhao] (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
- 李商隐
◎ 李商隐 Lǐ Shāngyǐn[Li Shangyin] (约813—858) 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
- 李书楼
唐 李磎 的外号。《新唐书·李磎传》:“ 磎 好学,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书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 磎 著书百卷,号‘...
- 李郭仙舟
《后汉书·郭太传》载, 李膺 与 郭泰 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明 李贽 《直沽送马诚所兼呈...
- 赆贽
亦作“賮贄”。进贡用的财货礼物。《文选·左思<魏都赋>》:“襁负賮贄,重译贡篚。” 张载 注:“賮,礼贄也。” 吕向 注:“賮贄,其土物也。...
- 李贽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
- 纳贽
初次拜见长者时馈赠礼物。 汉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
- 入贽
携带礼品入朝谒见。《南齐书·氐传》:“昔絶国入贄,美称前册;殊俗内款,声流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