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的意思
十三经
词语十三经
拼音shí sān jīng
十三经基本意思
◎ 十三经 Shísānjīng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十三经意思精修版
-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 汉 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 加《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为九经;至 开成 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 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説,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石经》:“ 雍正 中,有生员 蒋衡 字 湘帆 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餘年乃成。”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八; 清 钱泰吉 《曝书杂记》卷上。
- ◎ 十三经 Shísānjīng[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 「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的基本经典;其名称确立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黄唐合刊的[十三经注疏],成为完整的经典丛集,而沿用至今。十三经的名称和注疏作者如次: [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汉毛公传,郑玄篓,唐孔颖达等正义; [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目前的[十三经注疏]版本,以清代阮元监刻并校勘的版本最为通行。--作者:张鍠焜
- 彭林,《十三经注疏》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以上资料来源
- 6 以上资料来源 历史 “经”将儒家经典称为“经”的现在最早见于《庄子·天运》:“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时间很长了。’”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至少可以证明,在战国时已经有“六经”的说法。《庄子·天下》还说:“六经的道术分布在四方,而在华夏各国中有所表现的,有时被诸子百家称道。”《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六经有时又称六艺,这样来说,六经也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之一。称为“经”的不仅是儒家着作。《庄子·天下》说墨家弟子都读《墨子|墨经》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荀子》中引有《道经》。经也未必都是孔子所着。后来“经”字神秘化,各宗教经典都称为“经”了。 从先秦六经到南宋十三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俗称为六艺),六艺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其他五种着作就称为“五经”。汉朝时,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时五经中的《仪礼》改为《礼记》,沿用至今。后来经书的内涵不断扩大。《后汉书·赵典传》和《三国志·秦宓传》中都有“七经”的记载,但未记载是哪七部典籍。后人有六经加上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东汉将五经加上《论语》、《孝经》;五经加上《周礼》、《礼记》三种说法。唐代时有“九经”的记载,后人认为是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周礼》、《仪礼》或是五经加上《周礼》、《仪礼》并用春秋三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代替《春秋》。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宋代的晁公武说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将五经中《春秋》改为春秋三传,再加上《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孟子》之书。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于是本为子部书的《孟子》也升格成为经书的一部分,合称十三经,十三经因而得名。明代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之名完全确定。清朝乾隆帝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1815年学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在儒学典籍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影响较小的分类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也有将十三经加上大戴礼记为十四经。其实在后世还曾将红楼梦列入十三经为十四经,不过人们认为不应将后世作品列入十三经,因此不被承认。至今仍维持十三经。 十三经简介 诗经《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春秋时期|春秋中期前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史记》认为是是由孔子所编定。但学者认为是由鲁国乐官所编。周振甫,诗经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ISBN 9787534370670《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时有鲁、齐、韩三家言《诗》,后来又有毛《诗》。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尚书《尚书》古时称《书》,是记言记事的简册泛称,主要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到孔子时代,《书》大约只残存百余篇,诸子百家多有引用,孔子作了整理。秦朝时民间所藏的《书》基本上被焚毁,国家所藏的《书》也毁于战火。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讲授保存下来的28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尚书》的称谓中“尚”便指“上古”,记载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夹层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晋后,《尚书》全部散佚。东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包括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但析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传至今。现认为《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书。李民,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753253765X 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共49篇,是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最初为西汉的戴圣所纂,但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ISBN 9787532537952戴圣本是今文《仪礼》博士,《仪礼》仅17篇,所记大多为士礼,故汉朝的儒家学者杂采当时能见到的各种文献以为己用。其内容较为驳杂,大致有记述礼节、记述政令、解释《仪礼》、记孔子言论、记述孔门及时人事、礼节考证、通论礼意或学术、记述制度、记述掌故、杂记等十种。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东汉时郑玄为之作注,其文字较为通畅易读,流传较广。唐朝时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易经《周易》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朝|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ISBN 7532546462古人认为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定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周礼 仪礼《仪礼》原称为《礼》,在汉代也称作《士礼》,对应于《礼记》而言,《仪礼》又可以称为《礼经》,《礼记》是它的传。到晋代才称为《仪礼》。其17篇为各种礼仪的记录,而未谈各种礼仪的意义。《史记》、《汉书》和《礼记》均称其出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汉书·儒林传》:孔子“缀周之礼”。《礼记·杂记下》:“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唐朝时,《仪礼》在五经中的地位被较为通畅易读,流传较广的《礼记》取代。今本《仪礼》17篇的顺序是郑玄采用刘向《别录》中的次序。 春秋左传左传是十三经中字数最多的,唐代称“大经”,对后世文学、史学影响深远。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 孝经《孝经》共十八章,约一千八百多字,是十三经中字数最少的。 尔雅 孟子《孟子》是最晚加入十三经者,原本《孟子》是子部书。 注疏“注”是指对十三经的字句进行注解,又可称之为传、笺、解、章句。“疏”则是对“注”的进行再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四库全书总目》中着录的“经部”书籍达一千七百余部,约两万卷。一卷以一万字计算,估计约有二亿字,这尚不包括四库全书未收之书。 影响自西汉以来,经书被确立为国家经典,宋代以来又被定为科举用书,成为读书人之必读。故其地位崇高,影响巨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十三经不过65万字南宋郑耕老统计如下:《周易》,二万四千二百零七字。《尚书》,今古文合二万五千八百字。(扣去伪古文,为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五字)《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零六字。《仪礼》,五万六千一百一十五字。《礼记》,九万九千零二十七字。《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公羊传》,四万四千零七十五字。《谷梁传》,四万一千五百一十二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尔雅》,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字。《孝经》,一千九百零三字。,而关于它们的注解达到三亿字左右,为原文的四五百倍。 外部连结
- 宋代列《孟子》于经部,与《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为「十三经」。 模板:儒学经书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着作,称为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 (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目录
拆词解释
十:◎十 shí [数] (1)(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同本义 [ten] 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
三:◎三 sān 〈数〉 (1)(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
经:◎经 經 jìng 〈动〉 (1)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spin]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
使用场景
- 诗经十三经注疏
- 十三经注疏 影印
- 佛教十三经译注
- 无量寿经佛教十三经
- 十三经作用分别为 诗 以道
- 佛教十三经 在线
- 十三经指哪十三部典籍
- 古文十三经简介
-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木瓜
- 诗经魏风硕鼠 十三经注疏
- 天津 十三经路加油站
-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微盘
- 十三经祝 礼记 儒行 翻译
-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 清人十三经 谷梁古义疏
- 宋代十三经的影响
- 儒学十三经 如何才能下载
- 简述十三经 十三经疏的形成
- 十三经辞典周礼卷
- 十三经注疏诗经王风采葛
十三经同音词
- 十紧
唐 代指 秦 、 延 、 泾 、 邠 、 陇 、 汾 、 隰 、 慈 、 唐 、 邓 等十州。参见“ 十望 ”。
- 十乱
1. 《书·泰誓》:“予( 周武王 )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 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 孔颖达 疏:“《释詁》云:乱,治也。”...
- 十姓百名
许多不同姓名的人。《庄子·则阳》:“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
- 十八侯
指 汉 初功臣十八诸侯。即 酂侯 萧何 、 平阳侯 曹参 、 宣平侯 张敖 、 绛侯 周勃 、 舞阳侯 樊哙 、 曲周侯 郦商 、 鲁侯 奚...
- 推三阻四
◎ 推三阻四 tuīsān-zǔsì[make all sorts of excuse;decline with all so...
- 十三陵水库
在 北京市 昌平县 境内,因位于 明 十三陵附近,故名。一九五八年建成,主要建筑物为拦洪大坝。水库周围群山耸翠,有仙人洞等名胜古迹,为京郊著...
-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1964年开始出现,60年代末大量生产。其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品种繁多,并开始与通信设备相结...
- 急三台
唐 时一种节拍急促的曲调名。 唐 韦应物 《三台》诗题注:“按《乐苑》, 唐 天宝 中羽调曲有《三臺》,又有《急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