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当初玩windows时一样,现在开始熟悉freebsd,基本的基本的应用。这回主要目标是可移植性,因为这些琐碎的东西是在没有必要在上面再花多长时间学习了
im:
不知为什么,腾讯不出可移植的版本,反而却阻挠,很有可能与微软签了什么东东?一开始用kopete,没有qq的协议,但有msn,这个安装到没什么阻力,系统自带,使用了一段时间,感觉还行,里面的配置选项比较齐全。为了解决qq问题,可以选择eva,具体没有使用但是看说明好像移植性不是很好,针对linux平台开发的,这种定位方向不符合要求。接着是openq,但openq-0.3.2现行版本好像无法直接使用,登录不上去(传言腾讯在捣蛋),需要打一个补丁才可以,装上后那些腾讯的垃圾广告全没了,不错!当qq这块问题解决后,gaim成了首选而非kopete,但有一点不足(也许是我没搞清楚),就是gaim字体问题,显示这不太舒服,配置里也没找到修改的地方,在看看吧。
multimedia:
一开始还是用kde自带的noatun听音频比较稳定,但自带的kaboodle不太好使,只吃的文件类型想当有限,mplayer又一次让人刮目相看,从软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移植性来看,应该是源码分析(架构)的目标之一,表现就像在window下一样出色,解码器比较全,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ls *mp3 > output;mplayer -playlist output)这句话也让我明白为什么在windows下感觉很不自然的一个东西(playelist)呵呵,软来如此。
p2p:
一开始用ktorrent,但效果不好,不知为什么,速度让人无法忍受,后来选用xmule,这个emule的可移植版本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但我却没有在我的机子上跑起来一会,太容易dump了,测试真的很重要,这一点amule做得就相当不错,源码中有专门针对的单元测试用例和框架,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amule为什么成为首选了。试验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browser:
这个弯路倒是走的很少,firefox,没什么说的,凡是浏览有问题的就是网站做得有问题,特别是国内的,ie标准。
locale:
这个问题倒是折腾了一阵子,最终也没什么好总结的,就是按照handbook上面说的做,打一个补丁,然后在windows下考了一些字体就ok了
input:
fcitx这个东西还不错,安装比较方便,使用起来也比较舒服,正确率和windows下的拼音没什么差别,而且移植性比较好,毕竟是跟着标准走的东东。
develop:
编译器选g++,移植性不错,windows下不也有个dev c++吗...呵呵,但是为了避免受到垄断的又一次迫害,还是应该擦亮眼睛,多找些其他的编译器来用
editor:
emacs不错,基本已经能够达到编写程序的一切要求,只是调试起来相对微软的东东有些原始,但我相信,调试只是除错的一种手段,而非全部,想起以前的自己完全靠一步一步F10做出来的东西,现在想起来就汗。vi也不错特别是修改脚本这种东西的时候应该首选,相信这也没什么好争论的。
office:
现在使用kde自带的office包,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不过由于最近偶然发现,永中应该不错,如果免费的化,好像也有夸平台的版本,但唯一不好的是,好像没有源码,这样感觉移植性和软件使用的自由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由于abi的限制,在二进制上做到平台的可移植几乎不可能,但代码的移植性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通过源码的发布确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出路,至少是从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制造问题的角度出发
gnu的这种观点现在真正体会到其优势,自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