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Linux门户
Linux帮助

Linux两组信号对比

发布时间:2015-05-19 09:42:32来源:linux网站作者:HPhone

之前看信号的时候,没有太注意不同信号的对比.今天再次看到的时候,突然感觉对一些信号,非常相似,乃至非常容易混淆.今天周末就抽空总结一下.

第一组 关闭进程信号

常见的4中关闭进程信号是SIGKILL,SIGINT,SIGTERM,SIGQUIT.

SIGKILL,就是为了关闭进程用的,无法捕获以及忽略.场景是,管理员把一些占用资源的进程或者无法掌控的孤儿进程杀死.
SIGINT,interrupt(中断)进程,这个是可以捕获以及忽略。可以使用ctrl+c发出信号,直接发给父进程以及子进程,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程序所有的进程都可以关闭掉。
SIGTERM,terminate(终止)进程,这个也是可以捕获以及忽略的。和SIGINT相比,就是没有相应的键盘控制命令。如果要去关闭所有的进程的话,只能挨个的发给所有的进程。
SIGQUIT,quit(退出)进程,这个也是可以捕获以及忽略的。可以使用ctrl+\发出信号,直接发给父进程以及子进程。如果是不捕获的话,他就会产生core文件。

 

信号 是否可以被捕获 键盘快捷键 是否产生core文件
SIGKILL    
SIGINT ctrl+c  
SIGTERM    
SIGQUIT ctrl+\

键盘快捷键最大的好处就是发给所有的进程。

最下面我们用程序来验证一下。


第一组 关闭进程信号 程序验证

先上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

void process(int signo){

printf("signo:%d,pid:%d\n",signo,getpid());

}

void cleanup(){

printf("cleanup,pid:%d\n",getpid());

}

int main()

{

pid_t pid;

atexit(cleanup);

signal(SIGINT, process);

signal(SIGTERM, process);

//signal(SIGQUIT, process);

if( (pid = fork()) == 0 )

{

printf("child pid:%d\n",getpid());

while(1){

sleep(1);

}

}else{

printf("parent pid:%d\n",getpid());

while(1){

sleep(1);

}

}

return 0;

}


SIGKILL比较简单,我们就不再验证了。先验证一下SIGINT。

Linux两组信号对比

可以看到输入ctrl+c的时候,父子进程都收到相关的信号。但是我输入kill -2 742的时候,只有父进程收到了,不会传给子进程。


下面我们验证SIGQUIT产生core。

Linux两组信号对比

可能部分的机器默认是不产生,我们需要输入几个命令。

#设置core文件大小,这里是无限制

ulimit -c unlimited

#core后面跟着pid

sudo sysctl kernel.core_uses_pid=1

#core文件存放路径,放在当前的文件夹下

sudo sysctl kernal.core_pattern=core


第二组 停止信号

这组信号对比,相对上一组就简单多了.

SIGSTOP,程序挂起,没有相应的快捷键,不能被捕获以及忽略。

SIGTSTP,程序挂起,快捷键ctrl+z,可以被捕获以及忽略。

如果挂起之后,怎么再次让他们启动呢。简单一点,我们可以输入jobs,然后看一下他们的索引值。然后fg启动他们。

Linux两组信号对比

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发送SIGCONT信号,让他们启动起来。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只能在后台运行了。

Linux两组信号对比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状态从T变成了S,从停止变成了运行状态。


Linux线程的信号量同步://m.ajphoenix.com/linux/10947.html

如何用wifi-linux检测AP信号强度://m.ajphoenix.com/linux/10062.html

Linux下的信号机制://m.ajphoenix.com/linux/7637.html

Linux kill信号列表://m.ajphoenix.com/linux/2851.html

Linux下利用条件变量实现信号量机制://m.ajphoenix.com/linux/7633.html